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
有力保障食品安全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增幅达16%,食品工业对国内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科技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力激发了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表示,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也表示,科技创新将为实现我国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重要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引导食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
孙宝国指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未来,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中,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要聚焦食品安全全链条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解析个性化食品加工中特征组分效应变化机制与质量品质调控机理,揭示食品新资源中不良因子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形成与调控机制;突破高、精、廉,自主可控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危害物非靶向智能识别技术;研发融合大数据、组学和无损检测等新技术的新资源及食品真实性鉴别与溯源技术体系;构建“新兴”组分和食品新业态全程质量安全智慧监控技术及AI智能控制平台并进行集成示范。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也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提升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健全风险交流制度;加快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智慧监管能力;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要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企业投入、社会资本等统筹支持食品安全创新工作,重点支持研发冷链装备关键技术、过程控制技术、配送安全技术、检验检测技术等。
“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风险发现和防范能力,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指日可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如是说。
监管与科普齐头并进
促进食业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全年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28.62万件,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9万起;2021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808640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2412批次,总体不合格率为2.34%。
罗云波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创新监管措施越来越到位,‘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特别是通过连续5年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开通“12331”全国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等方式,在“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然而,从食品安全治理效果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感受来看,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罗云波说。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谈到,“中国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负面舆情和真实情况之间的不对称,我认为值得引起重视。”当前,谣言或者在网上传播的误导性信息还比较多,尽管这些负面信息不会造成健康危害,但是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损伤要远远大于经常听到的食品添加剂滥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罗云波指出,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风险依旧存在,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监管工作量大、成本高,很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死角;法规制度如配套法规、实施细则,相关法律的衔接、宣贯仍需进一步健全;监管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专业力量严重不足;监管手段等仍需加强,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仍需完善,风险监测和评估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罗云波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仍然需要坚持“四个最严”监管,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遵照“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设规模化原辅材料和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加强供应链管理,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采购、标准化生产、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冷链物流管理标准和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产业发展和监管急需的食品基础标准、产品标准、配套检验方法标准、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等。加快制修订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标准。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快构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配套。
四是严格源头治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推广良好农业规范。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严格落实农药兽药登记和安全使用制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开展污染耕地分级分类治理。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集约化水平。
五是严格过程监管。严把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关,严格生产经营环节现场检查,严格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等新业态监管,严格食品相关产品监管,严格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推动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
六是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整治食品安全突出隐患及行业共性问题。重点治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法添加物,水产品违法添加孔雀石绿等禁用物质,生产经营企业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保健食品标签宣传欺诈等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和相关违法行为。
陈君石还特别提出,要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科普宣传力度。“我们不能要求消费者和科学家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我们要尽量消除这中间的不对称,要让消费者具有基本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当务之急。”陈君石说,不管是政府领导、科学家还是食品企业、媒体,都要共同努力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只有让消费者能够区别什么是谣言、什么是真实的信息,才能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担心。
对此,罗云波也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深化社会共治格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公民法制和科学常识普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的重要内容。推动食品安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场等,鼓励研究机构、高校、协会等参与公益宣传科普工作,提升全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
陈君石说:“‘十四五’已经开局,在此期间,我们需要把中国的食品安全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既需要科技创新,需要法律法规标准方面的完善,也需要大家都参与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中来,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统筹推进,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最严”,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