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系列课程,深化劳动教育新内涵。各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平均每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独立劳动教育课,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创新创客教育、科技创新实践、课程思政等相结合;积极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课程资源。后桥小学“‘1+3+1’劳动课程”、瓦窑堡街道刘家沟小学“种植节劳动课程”等一大批学校劳动课程特色明显,深受学生喜爱,有效激发了学生劳动意识,增强了劳动技能。
拓展社团活动,丰富劳动教育新实践。各学校不仅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劳动教育,更将其融入“课后服务”中,通过精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学会劳动技能。南沟岔镇中学建立“勤耕育苗社团”,课后服务期间,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翻地、播种、培植、采摘农作物等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劳动精神。瓦窑堡小学成立了手工社团,学生利用胶水、雪糕棒、塑料板材、扑克牌等材料,完美“复刻”了文昌山宝塔和秀延河吊桥等,在动手过程中体味劳动快乐,培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物化能力等多方面的劳动技术核心素养。
统筹多元资源,发展劳动教育新模式。丰富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设置学生可以胜任的校内劳动岗位,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班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重视校外劳动教育,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体验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利用好家校合作,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按年度录入。